《Sophie's World : A Novel ab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》最近在書展中見到它的蹤影,見到只是 $3x 的價錢,於是敗了回來。此書曾紅極一時,糕飛在數年前讀了百多頁,但當時覺得太悶所以擱置下來,現在再看,也很明白當時為什麼會放棄。
主角 Sophie,理應是一個平凡的十四歲女生,某天回家時,在信箱找到一封信,上面寫著「Who are you?」,接著,陸陸續續的有信寄來,不是問她「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?」、「Why is Lego the most ingenious toy in the world?」就是跟她說哲學的歷史、人物。Sophie 對這些信的來歷也是丈二金剛,摸不著頭腦,猶幸她是一個勤力的學生,每每收到這些信,也忍不住思考一番,究竟自己是誰?世界是什麼?
同時,Sophie 也收到寄給一位名為 Hilde 的十四歲女孩的信,寄信人似乎是 Hilde 的父親,但為什麼他要將信寄給 Sophie?而且他似乎認為將信寄給 Sophie 等於寄給 Hilde 。在這重重疑團中,Sophie 要上哲學課、找出寄信的人和調查誰是 Hilde。
看了書的副題「A Novel ab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」,也會知道此書是跟哲學歷史有關。記得以前看過「哲學是科學之母」,所以所有大學的學位,就算不是讀哲學的,也叫 Bachelor of Philosophy。此書由西方神話說起,談到希臘的哲學,然後西方世界的哲學思想,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和較現代的。當中提及著名哲學家 Socrates、Aristotle、Plato 、Descartes、Karl Marx 等(抱歉,書介紹得太多,不太記得了)。原來在希臘時期已有 atom 的概念!原來,牛頓 (Issac Newton) 也是哲學家!
副題中還有二字, 「A Novel」?沒錯,此書以 Sophie 的經歷形成一篇小說,由最初的寄信到後來親身教導,至最後的「現實」,構成主幹,帶出哲學的最重要的命題,「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假?」。莊周夢蝶,「我」究竟存在否?笛卡兒的 「I think, therefore I am」 (我思故我在)是很好的解釋:若有人質疑「自己」是否存在的話,便正正証明了「自己」的存在,因為需要有「自己」來做出這樣的質疑。
可惜作為一個故事,它卻糟糕透了。雖然每一章也有劇情的進展,有一些懸疑情節,但由於要不斷談哲學,令此書某程度上變成一個教科書。情節缺乏張力,沒有人物的刻劃,而且誰會在收到「Who are you?」這類信件後真的在想自己是誰呀?糕飛一定會先掉了此信的。到最後童話式的超現實開放結局,更不斷刺激糕飛的大腦神經,「拜託寫小說也寫得好一點吧?」,所以最初讀了五分一後便放棄了。
不過,只要大家拋下這是一本小說的現實,或者放下對此書作為一本小說的期望,將閱讀此書演化成閱讀哲學歷史的書本,此書便十分值得推介了。若大家對哲學有興趣卻沒什麼認識的話,便不能錯過此書了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