糕飛.想點三十而立.努力發奮

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

《棋王 樹王 孩子王》

+ 暫沒回應
中學時在圖書館看了當中的《棋王》,原本是想看阿濃寫的小說的,但那時忘記了「阿濃」這名字,看見此書的作者是阿城,覺得差不多所以拿來看了。後來當然知道誤會了,所以只看了第一個故事《棋王》。印象已經很模糊了,只記得是關於下象棋的,主角吃飯時的情景,是和最後跟幾個人同時下棋的畫面。現在重看,也是那幾個情景最令人留下印象。

最近弟弟因學習關係,從圖書館借了《棋王 樹王 孩子王》回來,糕飛便老實不客氣的借來看看。此書包含五個故事,分別是《棋王》、《樹王》、《孩子王》、《會餐》和《樹樁》。全書的故事都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,關於知青的故事。

《棋王》以「我」側寫棋呆子王一生從小學習象棋,到參加比賽的經過。主要是說王一生的超凡的棋藝,和他的「吃」。他的棋,「跟天下人學」,「匯憚道於一爐」,但他也知道現實。因為他媽跟他說:「先說吃,再說下棋。等你掙了錢,養活家了,愛怎麼下就怎麼下」,傳授棋譜給他的老頭子也說自己「從小沒學過謀生本事」,要拾爛紙維生,所以他會先掙錢。情節令人想起《孔乙己》,讀了聖賢書,只會知乎者也,卻沒求生技能。王一生的母親說重要的是謀生、飽肚,也是此故事主旨之人。

王一生認為只需「飽」便滿足,所以他只「吃」不「饞」。聽到「我」抱怨沒有油,就說「你們這些人哪!沒法兒說,想的淨是錦上添花」,他說「人要知足,頓頓飽就是福」,帶出知足常樂的人生哲理。人生什麼是幸?什麼是福?

《樹王》談的,是知青到山間「斬無用的樹,以便種有用的樹」的故事。「我」及其他知青到山間勞動劈樹,認識了蕭疙瘩,看到他護樹失敗的經過,以及後來的燒山。「不知什麼是毁滅,什麼是重生」。透過有學問的李立的「斬樹」言論,「舊的東西,是要具體去破的......樹王一倒,一種觀念就被破除......人在如何建設的問題上將會思想為之一新,得到淨化」,到最後「有些發顛」,表達文革的瘋狂。

《孩子王》談文革時期的教育情況。「我」只讀到高一,卻給調去教初三的孩子的課程。不懂教書,給其中一個學生教他怎樣教書。初三的孩子字不識多少,完整的句子也不知怎寫,根本上算是文盲。什麼是文盲?識字的但不懂讀寫句子的算不算文盲?後來「我」說,「不識字,大約是文字盲,讀不懂,大約是文化盲」。

班上的孩子將字典當是寶,「我」也覺得字典比小說好看,到最後「我」因教學生認字作文,沒教課文,卻被調走。文革時的教育情況,可見一斑。

最後的《會餐》和《樹樁》篇幅較短。《會餐》說的是當時節日會餐的情景。《樹樁》則是說文革時只可唱特定的歌,山歌什麼的被禁,文革完時百姓再歡唱山歌的情景。

全書對文革時人們在鄉間的生活描述很多,特別是吃的一方面,描述了怎樣配給、吃些什麼、怎樣煮、生活起居等。至於文革的影響,只作略談、或側寫,靠大家自行領會。

看完此書,令人想讀讀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書。